<< CoolThink@JC老師 陳奕鑫分享系列 >>
續上文,有興趣請瀏覽「編程 = 電腦課?」一文。
教育局在去年底所發表的【計算思維─編程教育】小學課程補充文件中,建議將編程納入中小學的電腦課節。但其實學習編程真的要用到電腦嗎?
如果認為學習編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應用運算思維及設計思維的能力,是理解電腦與生活的關係,是理解電腦與人的思維方式的區別,是解決生活的難題。這樣,有沒有電腦都可以教授編程。
舉一個例子作陳述,在編程中最常用的“IF”是用作判斷語句,按照既定的判斷及要求,來衡量結果的真假、執行對應的操作步驟。
一位芬蘭教師曾帶領學生做了一個名為「機器人操場」的遊戲。教師將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學生扮演機器人,另一組學生扮演機器人的操控者,幫助機器人越過各個障礙物。
首先,教師帶領學生來到操場,並讓學生共同完成對障礙訓練場的佈置。他們可以利用引導符號,也可以利用學校裡的桌椅、板凳等設施來佈置供「機器人」穿越的障礙訓練場。
各個障礙物佈置好以後,其中扮演機器人的學生要將眼睛蒙起來,這樣他們就真的像機器人一樣——缺乏操控者的指令就無法行動。學生被要求用盡量簡短的“IF” 語句來發號施令,這使得學生不僅僅學到了“IF 語句”的一般用法,更從走一步、看一步、做一步的短視性思維轉換為從整體出發的全域性思考,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不要讓電腦限制了編程的學習範圍。除了常規的程式設計技術的學習,編程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各種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亦是教學過程中應當關注的內容。
陳奕鑫 – 浸信會天虹小學課程發展主任
此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
Comments are closed.